
美團優選的“倒下”并非孤例,而是生鮮電商賽道集體潰敗的縮影。當資本退潮,賽道徒留腐爛的果蔬與破碎的承諾,零售商必須從這場“尸骸盛宴”中提煉出生存法則——即時零售的效率革命、區域深耕的務實策略,以及供應鏈的優化,將成為未來發力的核心方向。
一、生鮮電商的“三宗罪”與零售商的警示
1. 偽需求陷阱:社區團購試圖用“低價+便利”替代傳統菜場,但用戶忠誠度建立在補貼之上。美團優選關停后,消費者迅速回歸菜場和社區小店,證明剛需的本質是“性價比+即時可得”,而非單純的線上化。
2. 成本倒掛死局:前置倉和次日達模式用高成本追逐低毛利,注定難以為繼。美團優選單倉日均800單的慘淡數據揭示:規模不等于效率,零售商必須重構“成本-體驗”平衡。
3. 農業敬畏缺失:互聯網平臺試圖用流量邏輯改造生鮮供應鏈,卻連“番茄裂果”都解決不了。生鮮的核心是供應鏈,而非流量,零售商需沉入產地,建立差異化壁壘。
二、即時零售:零售商的“新氧氣”
美團優選的失敗與美團閃購、小象超市的成功形成鮮明對比:“30分鐘達”以68%的用戶留存率碾壓“次日自提”的28%,證明即時零售才是更契合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方向。
- 區域化密度為王:樸樸超市、錢大媽等區域玩家通過高密度網點+輕量SKU,實現履約成本最優。零售商需放棄“全國擴張”幻想,聚焦區域滲透。
- 融合線下觸點:便利店、社區小店可轉型為即時零售的分揀點,共享倉配模式已讓物流成本下降30%。零售商需擁抱“店倉一體”,盤活現有資產。
- 技術賦能效率:AI銷量預測將生鮮損耗率從8%壓至3%,華中企業通過淡水魚直采構建壁壘。技術不是噱頭,而是成本控制的命脈。
三、未來方向:從“燒錢擴張”到“深耕價值”
1. 供應鏈深耕:
- 與產地共建標準,杜絕“電商果”劣幣驅逐良幣;
- 發展短鏈直采,如長沙美鄰團通過“直播分揀”提升客單價至89元(行業均值52元)。
2. 模式務實化:
- 放棄“全品類”執念,聚焦高頻、高毛利單品(如錢大媽專注鮮肉);
- 即時零售與社區團購互補,用“小時達”服務高價值用戶,用“次日達”覆蓋下沉市場。
3. 生態協同:
- 美團、京東等巨頭已轉向“平臺化”,零售商需借力其流量與物流基建,而非單打獨斗;
- 區域玩家可聯合供應商組建聯盟,共享倉配資源。
結語:回歸商業本質,向“效率”要生存
生鮮電商的十年狂飆,本質是一場資本驅動的幻覺。美團優選的倒下,宣告了“燒錢換規模”時代的終結。未來的贏家,必是那些將供應鏈效率、區域密度與用戶體驗做優的務實者。
零售商的出路不在“顛覆傳統”,而在賦能傳統——當菜場阿姨的收款碼接入即時配送網絡,當社區小店成為最后一公里的履約節點,生鮮電商才能真正“活”成消費者離不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