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絕大多數商家而言,社群營銷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在于這并不是一個新的營銷概念,很多的商家都會通過自身的渠道進行社群的建立,并且通過社群渠道維持長期的用戶黏性。
社群營銷具備以下特點
傳統的營銷方式廣告費用高昂,廣告針對的客戶群體還不聚焦,浪費嚴重。而社群營銷可以說是零成本,幾乎人人都可以做。而且在社群中,每一個群員即是購買者,也是傳播者。
社群營銷是以目標人群的雙向互動溝通為核心,比起單向傳播更加有效;社群的本質是鏈接,由手機端和電腦端構建的新媒體環境徹底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將人與人之間聯系在了一起,
社群營銷應該是網絡營銷里少有的能和搜索營銷相比的精準營銷方式,搜索是定向流量;社群營銷是定向需求、人際信任、口碑傳播。在即時性上比起搜索更能提供新鮮資訊。
社群營銷雖然不能與大眾媒體泛傳播相比,但是其到達精準目標人群上,也就是在圈子里,其傳播速度非常快。當你真正掌握社群營銷的方法,就會體會到什么叫一傳十,十傳百。
社群營銷是以人際關系、興趣圈子、口碑傳播為核心的營銷方式,這些網絡上的口碑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僅不會消失,相反,不知道何時被一些因素激活,能夠二次、甚至三次發酵。
在如今私域流量大行其道的現在,社群運營越發被提到一個重要位置。但受到遠古時代微商式粗放運營的影響,很多人對于社群運營的印象還停留在信息轟炸、朋友圈刷屏等,殊不知好的社群運營才是如今時代的流量解藥。
如何進行精細化的社群運營,需要從認知、輸出、交互、裂變、轉化等5個階段入手,從而達成“流量”通往“留量”的道路。
如今的時代,你對用戶的認知再也不能像微商那樣,比如這個是“寶媽”,這個是“外企員工”,這個是“大學生”,這種認知過于粗放、低像素,且毫無意義。
你對用戶的標簽需要細化到像素級別,比如“中產階層老公是體制內員工自己在家帶孩子有閑暇時間的寶媽”,比如“每個月生活費2000以內消費力一般但是喜歡潮牌的大學生”,比如“頻繁出國辦公喜歡免稅店購買奢侈品的外企員工”。
在社群之中,你跟用戶的溝通得出的信息是大數據無法做到的,用戶的消費反饋也是如此,在數據上,用戶的消費反饋往往是基于好評得現金、優惠券等,數據下的顆粒不一定可靠,也沒有溫度,說到底,數據只具有參考意義。數據輔助下的人性化運營才是出路。
大部分的社群沒有實際的內容輸出,管理者將社群當作一個廣告平臺,導致社群失去了它本身的活性。要想良好的維護社群,就必須讓社群有導向性,吸引用戶聚集與使用的興趣點。
用戶感興趣的、趣味性段子、搞笑抖音視頻、社會時事、明星熱點、股票、育嬰心經,針對用戶畫像所對應的的各個領域去進行內容推送,并積極引導溝通和反饋,制造話題量和社群熱度。
交互:深耕垂直細分領域
在梳理用戶的顆粒化畫像后,如果產品不是針對細分領域,那社群營銷也要往垂直化走下去。在松圈主義的當下,人們對于圈子的看重以及興趣圈層的下沉,需要我們的營銷跟上這個勢頭:往深度走,不要停留在表層的營銷自嗨,愈發垂直化的營銷愈能深度圈層用戶。
社群營銷是一個精細化的社區,不同的圈層位于不同的社區,你找到他們的興趣洼地,并以此為方向去展開“軟營銷”,控制推送頻率、把握社群氣氛,都是需要人為去感知并操縱的,及時根據社群的反饋進行調整也是必要的。
有數據顯示,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注意力不超過8秒。所以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應用風靡寰宇,我們做社群營銷也是如此,講究一個“耗時短”,不要占據用戶太長時間,以“快”來導致轉化,碎片化的內容和應用就相當有必要。
特別是在朋友圈誘導分享徹底死去的微信生態下,碎片化應用對應的就是小程序,同時,小程序是新生態下達成裂變的重要方式。做好內容和小程序的聯結,讓用戶將信息以小程序的載體裂變傳播到其他社群,就能源源不斷的達成流量截獲和轉化。
社群的轉化從來都不是一個急于求成的過程,社群的好處在于能夠潛移默化的占領用戶心智,并持續性的達成轉化和復購,在群體的從眾行為中,幾個人下單會擴散成幾十個人下單,最終形成幾百人下單的場景。
那么,在社群之中進行的溝通,反復以隱晦的方式提醒到用戶,告訴他們“產品的亮點”,反復提及后,消費者心智中對產品熟知度慢慢被培養出來,那么用戶就開始逐漸被轉化,在后續其他社群成員在群里分享的產品體驗,又是一次次的“重復提醒”,更加能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消費者決策。
社群流量的廣闊天地,精細化運營大有作為。從認知到輸出,到交互,到裂變,再到轉化,這是社群營銷之中精細化運營之道,也是從“流量”過度到“留量”的必經過程。